出国劳务,中国国际劳务信息网
出国劳务信息 注册人才 劳务公司 劳务基地 人才储备 诚信联盟 华人博客 在线咨询
首  页 劳务动态 政策法规 国外常识 出国指南 西沃客社区 全文搜索 培训学习
正在加载...
中美文化交流推动MBA教育
[行业动态]-[劳务信息] 来源: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作者:华尔街日报 点击数:   收藏本页
更新时间:2007年1月11日 1:53:16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的一位负责中国国际MBA项目的教育家将他六十年代时在美国和平队(U.S. Peace Corps)担任青年志愿者时学到的经验融入到了教育中。

作为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艾伦•怀特(Alan F. White)负责指导这一商学院的MBA教育,并管理包括中国管理教育项目在内的众多国际项目。中国项目由怀特和莱斯特•瑟罗(Lester Thurow)共同创建,多年来在中国管理学教授与斯隆商学院的教师间展开了深入的教育交流。秉承提升中国商学院教育水平、为中国经济培养更多精英领导人的宗旨,该项目受到了斯隆校友以及香港利丰有限公司(Li & Fung Ltd.)主席冯国经(Victor Fung)等人的大力支持。

现年68岁、在MIT已效力35年的怀特说,他的很多基本职业准则都是在和平队驻菲律宾机构服务时形成的,说起来那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了。“你可能会想,你就要进入另外一个文化圈子并为它带来贡献,但是你应该知道,你是其中受益最多的人,”他说。

北京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和上海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均已加入该项目,10年来,先后有150名教师被派往斯隆管理学院进修,在中国培养的毕业生已达1,500名,这些毕业生多进入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联想集团(Lenovo Group Ltd.)等跨国企业工作。与此同时,其他海外商学院也纷纷发起了交流项目。

在北京和上海参加该项目十周年庆典后,怀特在夏威夷小憩,并接受了《华尔街日报》驻香港记者彼得•杰弗里(Peter Jeffrey)的电话专访。

《华尔街日报》:成立斯隆中国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怀特: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院长莱斯特•瑟罗曾经说,一个全球化的商学院必须对中国经济有所了解。这就形成了我们的初衷: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为中国做些事情。不过我们的方法是培训中国教师,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试图在中国建立MIT分支。

中国院校对这一提议反响强烈。我们建议他们派年轻教师到斯隆进修,他们就派出了年轻人,而不是论资排辈派出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因此我们对这些人以及对这些学校的投资已经真正见到成效。

《华尔街日报》:将两种文化融合到一起时你们是否遇到了挑战?

怀特:商学院并不是专门缔造经理人或者领导者的地方。最好的商学院应该选拔出杰出人才,挖掘他们的潜力。我们认为我们在多年的招生过程中已经深深领悟到,不能靠数字来判断谁将是未来的领导者,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实际的面试项目:“举一些例子来展现你自身经历的闪光点。”每一次面试都是别具一格的。而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全新的理念。

《华尔街日报》:你很擅长培训。不过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怀特:我以前当过印刷工。而我在工业领域的工作经验对于管理培训很有帮助。我并非科班出身。但我能够把我的经历融入到教育中。

《华尔街日报》:你在早期职业生涯中得到的最宝贵的建议是什么?

怀特:跳出自身的框框,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经验。我在印第安纳州埃文斯威长大,那是一个很小很闭塞的地方。但是我为之工作的一个人给了我非常宝贵的忠告。他从未读过大学,但却是个莎士比亚通。

《华尔街日报》:现在有很多关于中国学术欺诈和剽窃的丑闻,你对中国学术研究的未来怎么看?

怀特:哦,中国的教育体系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大学归国家部委管辖。研究工作由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完成。但作为一名称职的教授,你不能只会教课。你要走出学校,作一些调查研究。中国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他们的教学负担太重,教授们没有多少时间进行研究。

现在,特别是在一流的大学中,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对师资力量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所以教师们可以要求有更多的时间去搞研究了。

至于剽窃问题,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文化问题。人们只是对知识产权理念缺乏充分的理解。另外,你处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都在寻找机会,这可能成为了一种压力。

很多赞助人要求我在教育的道德准则上给中国一点帮助。我们派出了两名教师,其中一个人收集了一些中国传统资料,在道德方面作了几次演讲。另外一个是律师,从企业行为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他对什么地方触犯法律、什么地方违背道德准则作出了深刻阐述。了解这一尺度非常重要。但我们并不想点明中国应该有怎样的道德标尺。我们只是谈了一些课程设立方面的问题,让他们自己体会。

《华尔街日报》:你最喜欢的商业书籍是什么?

怀特:你可能从未听说过这本书。是一本叫做“The Future Executive: A Guide for Tomorrow's Managers”的书,作者哈伦•克利夫兰(Harlan Cleveland),着于1972年。他提出了建设性模糊理论:将管理一个复杂组织的人并不是那些寻找理想结构的人,而是能够意识到重要和复杂的决定中包涵着模糊性的人。

《华尔街日报》:你的职业生涯中令你最满足的时刻是什么?

怀特:就是清华和复旦的庆典。你坐在那里,亲眼看到这么多毕业生,还有校友。你可以发现,那些支持该项目的人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