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劳务,中国国际劳务信息网
出国劳务信息 注册人才 劳务公司 劳务基地 人才储备 诚信联盟 华人博客 在线咨询
首  页 劳务动态 政策法规 国外常识 出国指南 西沃客社区 全文搜索 培训学习
正在加载...
台湾劳动力市场的演变与发展
[行业动态]-[行业访谈]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收藏本页
更新时间:2007年2月15日 22:45: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十分显著,,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状况不断改善。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就业机会大量增加,职业培训不断扩展。1992年台湾GNP已超过2000亿美元,成为世界25个人均GNP达到1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并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但是近几年,由于台湾经济走向衰退,劳动力由短缺转向过剩,失业率增加,人才外流严重,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台湾人力市场的形成和演变
   台湾岛自然资源贫乏,矿藏极少,人均只有6分多耕地,农业也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靠的是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如纺织、服装、鞋业、体育用品等。原料大都从岛外进口,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大规模转移。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使转移出来的农民适应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要求,如普及中小学教育、艺徒训练、劳动力就业指导等。
台湾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1952年,台湾经济十分落后,当时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只能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来扩大就业,由于从大陆迁移的移民大量增加,虽然给台湾经济带来很多困难,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但是,这些移民比较年轻,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其中不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弥补了在原来日本统治时期由日本人担任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岗位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了大陆的文化和经济管理的经验。这个时期台湾每年净增的劳动力约为9万人,其中30%为农业所吸收,20%投入工业,其余50%转入服务业。这个时期主要通过重点发展满足岛内需求从事进口替代的民营企业,以此扩大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1953—1964年,台湾推行第一到第三期四年计划,由于土地改革取得成效和美国的援助,工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增长,农业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减缓了农村向城市集中的压力,工业也因为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主要都是从事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而工程所需要的技术人员需要从国外引进。这个时期,劳动力就业数量虽有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有效需求不足,台湾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了31%,失业率上升到6.6%,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善。
1965年以后,由于台湾经济稳定发展,各行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开始寻求规模经济,已非岛内市场所能容纳。由于隐蔽性就业不足和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并不很明显。但是随着对非技术型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工资增长迅速,雇佣工人成本的提高,到了7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劳动力不足的挑战,促使新的投资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1968年台湾当局实行以缓和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出生率快速下降,到70年代中期各个行业人才不足的矛盾开始显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回避的现实。台湾的这种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战略在带动台湾经济起飞的同时,也在改变劳动力就业状况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0年代,台湾主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非耐用消费品工业;60年代,集中发展纺织品、合成板等劳动密集产品,用于出口;70年代,集中发展纺织品、成衣、家具、鞋类、塑胶、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贸易大量增加。台湾出口总值由60年代初不足2亿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40亿美元。在出口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协调下,市场扩张和出口扩张都成为改善劳动力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出口扩张,创造了占就业量60%的就业机会。
20世纪80年代台湾进入产业的转型升级,以电子工业为主,石化、机械工业为辅,台湾在80年代、90年代成功地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到1999年,台湾以半导体芯片、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为主的电子硬件产品挤入了世界前三位,在信息产品中有14种的市场占有率居全球首位。资讯产业的产值已达210.2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名列全球第三。信息产业对台湾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在全部出口额中信息产品占近40%,已成为台湾出口第一大产业。聚酯丝、ABS树脂、PU人造革等石油化工产品以及制鞋机械、木工机械等也位居世界市场前列,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支持产业升级换代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台湾当局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对策
    台湾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造成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持续发展。台湾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劳动力不足在建筑、制造业和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二是台湾经济结构的调整。台湾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内需市场迅速膨胀,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增长,造成建筑业、汽车、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劳动力短缺,出口导向型的产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发展代替农业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三是社会服务业的兴起,并以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大量吸收劳动力,服务业需要的劳动力一直保持在40%以上,大大超过了农业和制造业;四是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因出口带来的收入占所有劳动者收入的1/3;五是本地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台湾劳动力参与率只有不到60%,大大低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六是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和老龄化问题加剧。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人口控制措施,80年代以后,台湾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4%,加快了劳动力结构向老龄化方向转化的速度。
7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每年劳动力缺口在20万人以上。受劳动力短缺影响最大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大批企业因难以雇到工人而影响了生产,其中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尤为严重。
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
    一是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劳动力充足和低廉的地区转移。80年代后期,祖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很快,并出口到国际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给台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了竞争压力,使台湾传统产业海外经济环境恶化。按照台湾“立法院”通过的“劳工法”第30条修正案,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来说,员工每周工作时间2001年比1975年缩短工时达23.64%,而月平均工资水平增加10倍有余,使制造业产品的劳动成本大大增加。制造业员工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过高,是导致台湾传统产业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台湾当局对制造业由低级到高级进行转移。先转移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如纺织、服装鞋帽、普通家电、塑胶加工等。目的就是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例如,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投资,由于受祖国大陆低廉的劳动成本的吸引,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规模扩展迅速。随着台湾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台湾逐渐把一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至岛外。比如近年来,台商对祖国大陆电子业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超过了所有其它行业的扩张速度。仅1999年前8个月,这一投资占同期对祖国大陆全部台商投资总额的45.56%。 过去20年,已有4万家厂商向大陆投资约600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涉及电子、电器、运输工具、食品饮料、化学制造业等。2002年台商投资大陆达2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台湾劳动力也跟着资本在流动,迄今已有百万台湾民众在大陆定居,占台湾总人口的4%,仅在上海就有30万人。台湾生产玩具、服装及鞋类的中小型企业,是带领这批工业移民的第一批。但随后,电子产业包括中下游如驱动器、键盘、监视器及印表机等厂商也跟着登陆。IT行业的资金及技术无疑扮演了电子厂商登陆的重要角色。台湾著名的伦飞电脑也寻求登陆开拓的机会,伦飞在岛内员工已从最高峰的1600人降至700人,但在大陆即将动土的新厂,将雇佣大约2,000名员工。
    二是允许企业从海外用高薪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华人回台湾工作。由于高素质的劳动力严重不足,而政府又不能通过教育体制方面解决,为避免资金和人才的外流,台湾有大批留学生在海外学习,以美国为最多,其次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早年台湾出国留学者大都滞留海外,长年积累,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智力劳务资源。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工资和其他待遇逐步提高,留学人员回来的研究和工作条件逐渐具备,为支持产业的升级换代,台湾把吸引留学人员回来服务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吸引海外学人回台湾服务,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回台旅费和零用金,将海外任职统计入个人资历,回台学人比同类人员工资可高出1~2级,在台任职除薪金外还发给研究补助和住房津贴,协助安排眷属就业等。对一时还不能回台服务的高级人才,采取以“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的名义,以接力方式轮流来台主持或参与研究计划等形式为台湾服务。近20年来,台湾电子工业的起步,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主要靠这批海外学人,这也是台湾电子工业赶上并超越韩国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就整个教育水平而言台湾落后于韩国。
    三是引进外籍劳务以保持传统产业的优势。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增长率下降而日趋严重。中小企业强烈要求引进外籍劳务,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台湾当局在1987年开始引进外籍劳务,1992年台湾第二次开放外籍劳务市场,引进外籍劳务总量为3.2万人。目前,台湾外劳来源国主要有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及菲律宾。其中泰国劳务总数为11.7万人,占台湾外劳近1/3,每年为泰国赚取至少9亿美元外汇。外来劳务就业的行业分为三大类,共68个行业。第一类是重要的外销行业,如纺织业、成衣制造业;第二类是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第三类是对本地劳动力来说工作条件艰苦、收入水平低、没有吸引力的行业,如建筑材料加工及制陶业。根据台“劳委会”最新统计显示,在台登记在册的合法外籍劳务人数再度冲破31万大关,占台湾基层劳动力总数的9.8%。其中帮佣和护理工11万人,仍旧高居目前各项开放外劳项目之首,其次为制造业所需外劳,外籍船员人数也突破2,000人。另外,台湾目前尚有3~4万非法外籍劳工,主要来自于菲律宾和泰国,而台湾当局发放外籍劳工签证也主要是上述两个国家。
     三、台湾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由于政治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台湾经济在2001年已成为自有经济增长率统计以来最低的一年,维系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的出口下降了16.5%,创下历史最大的降幅。从历史上看,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台湾的失业率并不特别高。1967一2000年上半年,台湾的失业率都维持在3%以下。这主要得益于旺盛的出口,这一时期台湾就业市场基本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自民进党执政后第3个月开始,台湾的失业率突破了3%,此后便一路攀升。至2001年6月,全台失业人口达44.2万人,失业率为4.51%;至9月则上升到5.26%,失业人口达51.9万人,受波及的人口超过100万。其中,企业裁员人数超过了16万人。目前的失业率已创空前新高。
台湾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种复杂局面,一方面由于台商掀起新的大陆投资热,台资企业增多至近5万家,流入大陆资金超过官方公布的10倍以上,并开始将研发基地向大陆转移,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约有90%的科技人员愿意到中国大陆工作与发展,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岛内管理与科技人员到大陆工作。台湾工作机会将快速流至对岸,就业状况恶化愈来愈明显。根据调查发现,建筑、制造、金融、商业、运输等工作岗位都在减少,减少量达近6万个工作机会。大陆已跃升为台湾年轻人就业的第二优先选择,这种工作机会大量西移 ? 现象将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建筑业、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台湾过去一直只允许高级劳务人才的输入,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得不雇用非法的外籍劳务,外籍劳务是建筑行业和重大工程建设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几乎看不到本地劳动力的身影,更便宜、更容易管理的外劳完全取代了台湾劳动力。这些非熟练劳务大多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大陆,在台的非法劳工多达5万人,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和抵制非法劳务的大量涌入,台湾当局正在准备结束低级劳务输入的限制。但是台湾当局始终认为引进外籍劳动力的政策是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因此并未从法律上加以确定。祖国大陆劳务语言文化背景相同,便于管理,台湾工商界希望雇用更多的来自大陆的劳务。而近几年台湾经济的衰退,全面停止外劳输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