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劳务门户网站:中国国际劳务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全文搜索 English  留下您的意见

印度介绍

国外常识 -> 异域风俗

印度介绍

[国外常识]-[异域风俗] 来源:中国国际劳务信息网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年1月7日 7:06:45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偏北,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超过十一亿的人口以及上百种语言。如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的地形分为三部分:尼泊尔以西的中、印边境为喜马拉雅山地,北部主要是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印度”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得名于印度河。印度人自称“婆罗多”(भारत / Bhārata),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译法,在这以前称天竺或身毒。与印度接壤的国家包括了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印度又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隔海相望。(除此之外,按印度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邻国) 。
国旗:橙色象征勇敢、献身精神,白色象征纯洁和真理,绿色表示生命。中央24根轴条组成的法轮,代表神圣、真理和进步。
国徽:阿育王根据佛教的典章为他的臣民制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为了严明戒律,公诸世人并使之永久保留,阿育王下令把诏令戒律刻在全国各地带有狮头的石柱上。这些相背而立的威严的雄狮石柱记载了古代印度的强盛,现在成了印度的国宝。1950年印度人民选择这些古老的雄狮图案作为国徽,以此来弘扬印度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国花:荷花、睡莲、玫瑰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榕树
国兽:牛
国果:芒果



人口、民族和语言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今天的印度人口结构主要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制度来划分。

印地语是全国的唯一官方语言,但不同的州和地区还有其他16种不同的半官方语言,包括了:

达罗毗荼语系5 种语言: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
印度-雅利安语支10 种语言: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克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文
汉藏语系一种语言:曼尼普尔语

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英语依然广泛使用于法律和政府机关。

虽然83%的人口是印度教教徒,印度却是全球第二大回教国家。其他的宗教团体包括了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和祆教。参见印度宗教。

印度的种姓制度反映了印度的宗教继承观念。传统上,印度一共由4个主要的阶层(varṇa)。虽然印度经历了经济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禁止歧视以及结束阶级结构的法律的制订,种姓制度在印度依然十分重要。



历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经有大约5000年的历史了。来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这里;他们与当地人的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后,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纪侵犯了这块土地,随后是12世纪到来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纪末到达此地的欧洲商人。

在击败了当地的莫卧儿帝国后,英国在19世纪成功地获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权。而由莫罕达斯·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终于为印度在1947年赢来了完全的独立。这块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回教国家巴基斯坦。

虽然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她依然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与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冲突、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贫穷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




政治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印度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的两院制议会包括了上院联邦院(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Lok Sabha)。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行政区


印度划分为28个邦,6个联合属地(union territories),以及国家首都(新德里):


安得拉邦 Andhra ఆంధర దేశం
阿鲁纳恰尔邦 Arunachal Pradesh 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 -注:所谓的此邦不存在,是中国固有领土
阿萨姆邦 Assam
比哈尔邦 Bihar बिहार
恰蒂斯加尔邦 Chattisgarh छत्तीसगढ़
果阿 Goa
古吉拉特邦 Gujarat ગુજરાત
哈里亚纳邦 Haryana हरियाणा
喜马偕尔邦 Himachal Pradesh हिमाचल प्रदेश
查谟—克什米尔邦 Jammu-Kashmir († 与巴基斯坦、中国有领土纠纷)
恰尔康得邦 Jharkand झार्खण्ड
卡纳塔克邦 Karnataka ಕರ್ನಾಟಕ
喀拉拉邦 Kerala കേരളം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मध्य प्रदेश
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 महाराष्ट्र
曼尼普尔邦 Manipur मणिपुर
梅加拉亚邦 Meghalaya मेघालय
米佐拉姆邦 Mizoram
那加兰邦 Nagaland
奥里萨邦 Oriya ଓଡ଼ିଶା
旁遮普邦 Punjab ਪੰਜਾਬ
拉贾斯坦邦 Rajasthan राजस्थान
锡金(参见锡金主权争议) Sikkim འབྲས་ལྗོངས་
泰米尔纳德邦 Tamil Nadu தமிழ் நாடு
特里普拉邦 Tripura
乌塔兰契尔邦 Uttaranchal उत्तरांचल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उत्तर प्रदेश
西孟加拉邦 Pôščim Bôngôl পশ্চিম বঙ্গ

联合属地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Andaman
昌迪加尔(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首府) Chandigarh
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 Dadra / Nagar Haveli
达曼—第乌 Daman / Diu
本地治里 Pondichéry
拉克沙群岛 *Lakshadvip



地理


印度位于印度次大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在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多条河流发源于或流经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亚穆纳河、戈达瓦里河以及奎师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于印度境内。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较大。  


象她的人民一样,印度的地质、地理和风土代表了地球历史的真正全貌。世界上最高而有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形成了印度北部的一道让人望而生畏的天然屏障,她东西绵延2500公里,构成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她最著名的西崖沉冰川是冲积成富饶的北部,西部山谷的万年流淌的河流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印度的圣河恒河,还有雅穆纳河、信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从远古时期就孕育了沿岸的富饶大地的文明。到了西北部,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数百万年以来不再荣耀、不再肥沃的阿拉瓦里山系。

文迪亚山和萨特普拉山脉从东到西平行横贯几乎整个印度半岛。撒黑亚得里山平行横贯印度西海岸,东海岸的不规则山系为东高止山。每个山系的漂亮景点星罗棋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四通八达。喜马拉雅山有许多滑雪场,还有安全的爬山和河上漂流设备。每个山脉有其独特的雄伟壮丽和地理特点。茫茫林海,特别是亚热带森林里生活着各种野生动物,森林里建有野生动物保护区,游客可以大饱眼福,观赏百兽千鸟。靠近撒黑亚得里山海岸特别是克拉拉邦,果阿和玛哈施特拉邦的共干地区碧绿的阿拉伯海岸有数不清的美丽的山峡、峡湾、小溪和潟湖,令无数的游客渴望在难得美丽的宁静环境中陶冶性情。印度有7516公里的海岸线,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为太阳浴和水上运动爱好者提供舒适优美的场地和环境。沿克拉拉邦回流海岸,在好多地方举行传统的划船比赛,同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引来无数的划船迷爱好者和观众。走下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跨过富饶的旁遮普平原,就是荒凉、酷热寸草不生的拉加斯坦沙漠,但拉加斯坦人用智慧和勤劳自己创造出了一片色彩天地,并以此而闻名于世。似乎是为了补偿大自然的吝啬,拉加斯坦人民创造了自己的色彩绚丽的美丽世界:精美的纺织品、男人的头巾、妇女飘逸的纱巾、装饰用的刺绣、精妙的首饰,还有草棚、房屋以及王公的豪宅。据说拉加斯坦的每个家庭妇女、每个小孩是天生做精美工艺品的艺术家。拉加斯坦的微型画吸引了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拉加斯坦带有异国情调的城市斋普尔、焦代普尔、乌代普、比卡内尔建筑的和谐、色彩的绚丽使游客大饱眼福。

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绘画、民间舞蹈、音乐不仅在拉贾斯坦有,拉达克山区、东北部的阿鲁拉查尔邦、锡金、梅加拉亚邦、米左拉姆邦、曼尼普尔邦、特里普拉邦部落里,还有古加拉特邦、中央邦、奥里萨、玛哈拉施特拉邦的部落地带都有各种风格的民间艺术。传统的乡村节日集会,不管是部落还是平原上的农业村社展现一幅典型的印度农村风俗画面。在这里可以领略到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音乐、杂耍、精美的食品、歌舞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方工艺品,从中感觉出印度人民勤劳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印度共有70万个乡村,每年举行成千上万的节日集会。这些集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人及海外游客。

温迪亚山和萨特普拉山是纳玛达河、达菩提河、戈达瓦里河、克里西纳河、玛哈那底河以及漕沃瑞河的发源地。这些河流以及东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历了许多古代王朝和文化的兴衰,半岛上到处可以看到古代遗址和残存的纪念碑。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文化甚至早于北部的吠陀文明,泰米尔人以他们的语言比梵语古老而引以自豪。

印度位于北纬8.4至37.6度之间,气候差异很大。当喜马拉雅山麓克什米尔山谷的拉达克和旁遮普气温在0度上下徘徊,冷得结冰的时候,半岛南部气温却在30度,热得汗流浃背。每年6到9月为印度的夏季西南季风期,是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农业耕种季节,但滂沱大雨给耕种带来困难。不过从南到北的灌溉系统可以调节这种不利因素。具有创新精神的印度凭着勤劳和智慧已经战胜了季风的肆虐。过去常常遇到饥饿灾年的印度,在养活是1947年独立时三倍的人口的同时,还向外出口粮食和水果。




经济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有稻米、小麦、油料、甘蔗、茶叶、棉花和黄麻等。全国耕地面积约1. 6亿公顷,人均0. 17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牛、山羊、绵羊、水牛头数居世界第一。印度资源丰富,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森林5300万公顷,覆盖率为16%。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其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电力、矿业、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制造、软件制造和航空等行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目前,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此外,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宝制品、棉纱及棉织品、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石油制品、皮革、海产品、铁矿砂及矿产品等。此外,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印度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铁路是印度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80%的客运量和60%的货运量,全国日平均客运量逾6000万人次,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1卢比=100派士。



文化

印度已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为开始。很可能在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但显然是伟大的印度的同化精神和忍耐精神取胜,这种精神一直持续到现在。在以后的一千年间雅利安人遍布整个印度,创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语文献,如《梵经》、《吠陀经》、《奥义书》和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 《摩诃婆罗多》。

然后到了大约公元前550年, 乔答摩·释迦牟尼的佛教传往亚洲各地。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4世纪侵入印度北方。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毛里亚在帕提拉普拉城即现在比哈尔邦首都巴特那城建立王朝,印度的黄金时代开始。以后在印度北方,南方出现一系列的王朝,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把佛陀的福音传向四面八方。往南,从公元前200年开始,朱罗王朝和潘迪亚王朝兴起,南方的寺庙建筑得到很大发展,雕刻、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达到顶点。

公元711年穆罕默德·宾卡辛占领信德省为穆斯林冒险家第一次涉足印度。1206年库杜布·丁·阿依巴克在德里建立第一个奴隶王朝,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库杜布塔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宣传神秘信仰与和平的苏菲派圣人远远早于全副武装的侵略者到达这片土地。1526年巴布尔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在这之前,葡萄牙冒险家瓦斯克·加玛在加里库特上岸。

从1526年直到1707年奥朗则布皇帝死亡,莫卧儿王朝创立了当代世界的最强有力的帝国,统治了印度近180 年。除了撒黑崖迪里山出来的玛拉塔勇士西瓦吉以外,没有其他王公贵族敢于和奥朗则布的强权挑战。西瓦吉自己加冕为王,被赞扬为人民的国王。西瓦吉的继承人派石瓦斯是灭亡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强大势力的印度最后一位君主。

印度到处是无数历史纪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骨灰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玛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爱罗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东南西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筑风格的雄伟的庙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园、德里的壮丽的红堡、历史纪念碑、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宏伟美丽的泰姬陵……数说不完的名胜古迹。游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来,会让他千眼万眼看不够。

现代印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二战以后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有很少的国家能象印度那样这么忠实地保护其民主制度。不可讳言,印度城镇还有穷人,还有贫民窟。但随着印度的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随之提高,到了21世纪,一定会达到中等生活水平。印度的新兴的信息技术工程人员和信息企业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次于中国。印度人民决心在现代世界崛起,印度脉搏随着人民的青春般的活力跃动。

印度给游客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引起游客的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渴望了解印度这片国土和她的人民。毫无疑问,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寻找财富的古代商人和劫掠者会爱上这片土地,把她看成是他们在次大陆的最后目的地和定居地,而不是补给站。这片神奇土地上民族、语言、宗教、崇拜、文化以及地理特点和气候很难有其他国家可以比拟。但印度这些令人目瞪口呆的多样性,却形成一种微妙的粘合力,使整个国家持久地难以置信地统一起来。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认为这种文化和民族的令人惊异的多样性中的统一,是印度的一大特点。这是印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特性。这种多样性中的统一性使印度人永远感到自豪。

印度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七位,人口十一亿,仅次于其邻国中国而位居第二。刚登上这片土地的的客人惊异地发现这块次大陆的人肤色各异,身材高低差异大,具有鲜明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特点。从雅利安人、印欧人到地中海达罗毗荼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肤色几乎都有。 还有蒙古人种、原始澳大利亚人、黑人以及西部布拉齐塞发尔人。如果你从北往南旅行,北部印度人的肤色较白,越往南,人们的肤色越黑,这只是一般性的划分。不管是南部还是西部,即使在同一个家庭,每个人的肤色,头发和眼睛也有所不同。印度的牛的数量在世界上占第一位,根据最近统计,共达两千万头。

印度的语言同样多样化。印度有大约2000种,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巨大的文学宝库的发展完善的19种语言被承认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印度的信仰印度的人占绝大多数,为85%,其次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犹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谐相处。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的漂亮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种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如果你到孟买、金奈,特别是到了加尔各答,好几个世纪文明的陈迹会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眼前。你从清凉的有空调的用电脑管理的咖啡馆出来,走到加尔各答的钻石港口大道上,你自然会碰到居住在小道上的原始居民家庭,这里的人在用木柴做饭,悠闲地冲澡、洗衣。走到对面马路上,一辆辆的人力车,拉着堆积如山的计算机包装箱或蔬菜的牛车和行人挤道而行。你可以雇一辆三轮摩托车或人力两轮车到附近的富人区去。市内公共汽车呼啸而来,豪华小气车从你身边“嗖”过,你可以跳上一长列有轨电车。头顶上现代化的飞机轰鸣着驶向远方,地下火车轰隆而去。

民族风俗

4大传统仪式走遍全世界,入境随俗是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著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著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著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著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印度的地理与民族      
 
      印度位于南亚大陆,北与中国、尼泊尔及不丹接壤,东与缅甸、孟加拉及孟加拉湾相邻,南临印度洋,西滨阿拉伯海及巴基斯坦,历史悠久,文化渊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

      印度总面积是三百二十七万五千一百九十八平方公里。由于其位于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岬是北纬八度,最北部的加湿米尔北端是三十七度,所以从纬度来说,印度的气候从热带到温带,型态多样。地理上,从喜马拉雅山以南,绵长的山脉、肥沃的平原、广大的森林与高原,甚至荒凉的沙漠,以及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等境内大小数百的河川,可以说,印度拥有种类繁多的地理特征。因而矿物、动物、植物等天然资源的多样化,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印度的人口众多,人种的组成也相当复杂,所以在印度的文化中,语言的使用多达二百二十余种。在数百种族中,至今超过三千年历史的雅利安民族,在古印度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其次,较重要的有居住于中央山岳地带的姆门达族,喜马拉雅地区的藏缅族(属蒙古系),以及南方的杜拉维族。这些民族都曾经居住于广大的平地上,后来遭到雅利安人驱逐而离开原住地。

      自远古时代以来,印度的西北部一直是外来民族迁入的门户。西元前三千五百年到西元前两千一百年间,印度原住民从半游牧、畜牧,过渡到村社生活,只有印度河流域首先出现农业生活,形成了灿烂的哈帕拉文化。一般认为,哈帕拉文化的开创者是达罗毘荼人( Dravidians ),他们在烈日下晒得黑而干,体格矮小,崇拜蛇、大树和祖先,有农业、畜牧,还创造了手工业,促使商业的发达,并组织村庄和部落,也建造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已有相当高的文化。

      在西元前二千年至西元前一千年间,原住在现在波兰到中亚之间广大平原上的雅利安人(Aryans),不断分支迁移各地,一支向印度河上游地带,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移至欧洲。雅利安人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皮肤白皙,个子高大,体格强健,善于骑马,使用铁制武器,以畜牧和狩猎为生,与伊朗人、欧洲人属于同一系人种,他们自认为比其他人种优越。他们使用的语言,叫做“梵语”。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平原后,发现这里气候温暖,水草丰美,容易生活,于是他们努力征服了比他们更早在这里的达罗毘荼人,而在印度河上游五河地区定居下来,开创了雅利安式的印度文化。

      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到一千三百年之间,雅利安人的中心势力便移到恒河流域,渐知种植米和谷类,由游牧生活改为村落的农业社会,畜牧业退为副业。他们定居在这肥沃的印度平原上,又有奴隶代劳,食物丰美,人口迅速增加,社会上逐渐产生各种不同性质的行业,村落中的长老和对宗教有特别才能的人,则以祈祷为生;年壮力强的,训练武艺,专做武士;因为农牧的发达,也渐渐产生专门制造农具和武器的工人,与贩卖维生的商人。印度独特的文化便逐渐酝酿出来。

仅次于美国曲棍球运动是印度的传统体育项目。





旅游

印度最受游客欢迎的四大景点是古特伯高塔、泰姬陵、德里红堡和阿格拉堡。





新闻出版

印报刊大多属私人所有。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报刊中,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属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印度联合新闻社为印第二大通讯社,系报业同仁的合股企业;私营的印度斯坦新闻社,主要编发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5%。全印电视台于1959年9月试播,1976年脱离全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全国现有18家电视台,6个邦开通了卫星电视接收。电视网覆盖全国人口的86%。





中印外交史


一纸声明,如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多数国家所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
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如今纪念和平五项原则提倡50周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
五项原则的初衷是为解决中印分歧
中国、印度同为亚洲大国,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中国和印度的发展,亚洲的发展和复兴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倡国,两国的关系发展却并不一帆风顺。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两国曾经亲如兄弟。1950年4月1日,中国和印度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而即便是在“兄弟情意”时期,两国之间也有分歧,其中最主要集中在边界问题的争端上,这是英国殖民时代遗留的产物。
事实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正是在处理中印重要分歧之一,即中印关于西藏问题上提出来的。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前来商谈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准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中国方面的表态得到印度的积极回应,在印方的主动要求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写入双方在1954年4月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同年6月28日,中印两国发表了《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重申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声明指出,两国总理认为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而且也适用于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1953年底到1956年上半年,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先后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新中国周边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项原则为何没能阻止战争

遗憾的是,作为最早提倡国家间关系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中印却恰恰在边界问题上发生了冲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政治室主任郭宪纲研究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求同存异”。
然而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印双方“同”的因素日趋减少,原有的分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渐突出,最终在1962年兵戎相见。此后,便是长达数十年的外交冷淡期。
在中印关系开始交恶的时候,曾有美国媒体幸灾乐祸评价,“印度-中国巴依巴依(是兄弟)”变成“印度-中国拜拜”了。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家关系研究院斯瓦兰·辛格博士认为,中印1962年边境战争的教训是,五项原则必须得到加强和重申,应继续用这些原则来指导政治决策。
对此,印度前总统纳拉亚南有独特的理解,“我认为那场战争主要是印中之间发生了误会。这其实不算一场战争,打了不到一个月就停了。”他对新华社记者说。
在纳拉亚南看来,即使是在中印关系处于低谷的1960年至1976年,两国也没有扩大纠纷和误解,而是很好地加以控制,这主要是五项原则在起作用。
“两国间不愉快的往事造成的伤痕至今都没有完全弥合,特别是在印度国内,在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中间,这种情绪还比较强烈。”前不久曾前往印度访问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印度南亚室主任赵干城谈到他访问的感想时说。

遵循原则需要增加沟通

2003年中印外交史上诞生了一项新记录,中印两国领导人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在圣彼得堡、埃维昂和北京见面3次。近些年,中国和印度关系的升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印度的一些主流媒体上,也认为现在是中印两国关系的黄金时期。
中印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得力于双方重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双边关系的指导原则。然而,如何确保这种原则能够一以贯之地实施下去呢?如何确保60年代的悲剧不再重演呢?这是值得双方政治家思考的问题。
在遵循这五项原则时,赵干城指出,“双方有必要建立稳定的沟通、共鸣机制,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只有这样,双方才能互相谅解,共同追求‘双赢’。”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印之间的沟通还远远不够。自从印度实施大国外交战略以来,印度与其他大国之间都建立起了高层定期会晤机制,但是惟一没有建立这种机制的大国就是近邻中国。
据南亚专家介绍,目前印度驻中国的记者只有印度报业托拉斯的1名记者,而中国在印度的至少有20多名。在庆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50周年的时刻,印度的庆祝活动也远没有中国隆重。
对于印度的普通民众来说,中国依然是神秘的国度;而在中国的百姓眼里,印度始终蒙着一层“沙丽”。

加强道德的制约力量

实际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关系上的命运只是国家外交关系的一个缩影。
重要的是,如何确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能为各国所遵守。面对个别国家倚仗超强实力,不断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何发挥效应、保持威信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马加力研究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法律,它的贯彻和执行有赖于各国的承诺和遵守。世界上没有世界警察,也没有世界法官,因此必须加强道义、道德的制约力量,在国际上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大环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的由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的杰纳布河上,民间团体“印度青年之声”的一名成员在向河中投放装有糖果的盒子,希望这个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们支持印巴对话和解的美好愿望带给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25日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军方25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启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同意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5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您的姓名:
(必填)
邮件:
(必填)
其它联系方式:
内容:
(必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