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务工者“淘金”记:出国打工,语言、技能、机遇一个都不能少

2016-03-05 09:44:05 中国国际劳务信息网 点击数:1285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出国打工,对于不少农民工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如今,一些逐渐成长起来的农民工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把眼光越过国门,选择了一条背井离乡、远赴他国的海外“淘金”路。 
  连日来,记者通过微信、电话的形式联系到这些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农民工”,看看他们在国外的真实生活。面对陌生的国度,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语言、饮食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出国打工远非想象中的“钱多,人傻,速来”那么简单。这场出国打工能否成为他们命运转折的敲门砖?
 
  基础设施差,经常“灰里来,土里去”
 
  安徽广德的杨涛,高中毕业后,就到了江苏无锡红豆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但说起出国打工,还是要追溯到2008年9月中旬的一天,刚上大二的他,突然接到在家乡一家企业打工的父亲的电话,说给自己报了一个柬语学习班,学制两年,毕业包分配,“出国打工工资比国内的多一倍”。 
  电话那头的父亲就催着他赶紧办手续收拾东西,还没转过神儿来的杨涛就这样在父亲的安排下,与柬埔寨这个“只在地理书上见过的国家”产生了交集。
  2010年9月5日,杨涛来到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公司实习,这是他到柬埔寨的第一天。对于第一次出国务工的他来说,这个东南亚国家“哪儿哪儿都新鲜的”。 
  刚实习的三个月,公司不提供固定岗位,哪里需要哪里搬。有些内向的杨涛担心自己柬语水平不好,不太敢和当地人交流,“别人说话你听不懂,你说了别人也听不懂。”由于当地电力紧缺,每天晚上10点就停电,这对于习惯熬夜的他更是另一种煎熬。好在这时,公司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拉”了他一把。 
  每晚5点下班吃过饭后,杨涛和同事们都会带着电瓶和灯泡,去园区几千米外的默德朗乡小学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义务教中文。在微信里和记者谈起这些,杨涛说这样的收获自己更珍惜,“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们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柬语口语。” 
  从开始的抵触,到后来慢慢习惯、喜欢这里。杨涛说,父亲只是帮自己选择了这门语言,之后都是自己遵从内心的选择。 
  说起自己的变化,杨涛说:“刚出国时,自己没有社会经验,更不会处理人际交往。自己年轻气盛,沟通不讲究方式、方法,经常和同事产生矛盾,现在自己接触的人多了,学到的多了,知道怎样做好分内事,沟通也会多讲究技巧。” 
  曾在国内车床厂实习过的杨涛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了,自己的青春都贡献在国外,并不后悔。他说以前在国内工作时,感觉人人都是争先恐后,而在柬埔寨,当地人心态大多放松而不懒散。“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工作我喜欢”。 
  当然,出国务工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作为仓库管理人员,他经常要跑工地。杨涛告诉记者,由于柬埔寨到处都在搞建设,跑工地很费劲,到哪儿都是“灰里来,土里去”。且当地物价挺高,商品交易都用美元结算。按公司规定,外籍员工一年可以公费回去三次,但杨涛基本上只回一次,因为少回去两趟,“每次还能多拿3000元的机票补贴”。 
  聊到自己的未来,27岁的杨涛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前年,父母拿出打工几十年的积蓄帮着他在无锡市以按揭的方式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三居室,在柬埔寨月薪7000元的杨涛负责还贷。“有幸”成为房奴后,杨涛说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成家。“在这儿,找女朋友都难,说不定还得回国去。”他感叹道。

 

    出国务工难,没技能干不长久 
  相比于在柬埔寨打拼五六年的杨涛,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才半年的王海涛是个十足的“菜鸟”。半年前,在迪拜打拼的好朋友告诉王海涛:“国外的钱好赚”,25岁的他便动心了。听说儿子要出国打工赚钱,在乡政府工作的母亲的第一反应是:“你有什么本事跑这么远?” 
  几个星期的拉锯战时间里,说干就干的王海涛一刻也没闲下来。悄悄地委托公司先在迪拜申请办临时签证、当地驾照公证、办港澳通行证方便过境、转机……“人就是胆怯,不敢去尝试。”最终,父母没拗过他。 
  可两个月后,当信心满满的王海涛走下飞机的那一刻,“有点蒙”。因事先缺乏周密准备,一下飞机,国内号码用不了,没有本地号码,没有当地货币,飞机场里有WIFI尝试着用,却看不懂英语,王海涛“当时感觉自己要完蛋了”。幸运的是,过海关的时候找到一个中国人,借给他手机打给老板。 
  完全陌生的地方,一切都不适应。“热,就想躲在冰箱里不出来。”自认为很能吃苦的王海涛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是刺痛!”且在饮食上,许多东西是生的,“根本吃不习惯”。他说自己一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一天两次的洗澡,虽说地下水咸的,但已经很满足了。 
  在迪拜,王海涛的工作是帮助管理一个装满瓷砖的货物仓库,月薪8000元。但仓库旁边就是沙漠,与电视中的以“帆船酒店”为代表的迪拜,截然是两个世界。仓库里清一色的男性,操着印第安语、孟加拉语、巴基斯坦式英语的工人,“这就是你的工作和生活的全部。”王海涛说。 
  读书时英语从来没有及格过的王海涛想都没想到,自己会有一天,每晚下班拿着一本砖头厚的牛津词典背诵。“今天学了,明天就可以用,后天又巩固了。”在那种语境下学语言效率高,王海涛喜欢把这种“进步”看成是逼出来的。 
  “出国务工,没本事很难混,没有一技之长,在这边干不了太久。”王海涛的压力除了语言上的,还体现在工作上。刚去那段时间,除了复习英语,背诵瓷砖的各种型号也是他的必修课。“客户来到展厅,颜色、型号,你都要脱口而出,自己都对产品不熟悉,怎么去说动客户?” 
  王海涛告诉记者:“出国务工,虽然只是打工仔,还是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平台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思想就会不一样。”他举例说,以前在国内的工厂工作,每天完成任务就足够了,现在在国外,你完成了任务还会自觉地学习。
  虽然现在的工资近乎是国内的一倍,但王海涛并不满足:“我这次回家过春节,节后想去沈阳看看,考察下珠宝行业,看看有没有做国际贸易的机会,把新产品带到国外去推广。”

 

    迫于生计出国务工,创业成功雇老乡
 
  2012年,陪领导去东南亚考察时,26岁的徐逢健还只是山东五矿青岛分公司的一名普通业务员,负责跟单以及单据方面的业务处理工作,月收入3200元。 
  在老家同村同龄人的心中,徐逢健一直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2008年毕业后就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但在徐逢健看来却“压力山大”。农家出身的他,想在青岛扎根,当时的收入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然而,这次偶然的出国机会,给徐逢健“打开了一扇窗”。回国之后,他便在网上搜集资料。为更方便了解信息,他也加了很多在柬埔寨的华人QQ群,当时,QQ群里认识的“老乡”都在议论,柬埔寨的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很多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在柬投资建厂,而且当地的房地产业还没有开始,一些建筑施工、建筑机械有望“飞速发展”。 
  徐逢健也开始有些创业的念头。有了念头就开始行动。没多久,徐逢健跟自己的老领导提出了出去闯一闯的想法,“他个人对我当时的处境也爱莫能助,支持我出去创业,并借给了我一些启动资金”。 
  2012年10月,徐逢健办好旅游签证,前往柬埔寨首都金边,想先考察下市场。发现情况确如“老乡”所说,1个月旅游签证到期后,他回到国内,开始到处筹钱,并计划在柬代理销售福田的工程机械。这一次回国,徐逢健办理了商务签证,做好了“扎”在柬埔寨打拼的想法。终于,在距离2013年春节还有10天的时候,第一批设备到达柬埔寨。 
  由于柬埔寨的建筑业开始发展,徐逢健的生意虽偶尔受市场波动,但总体收入比此前在国内的工作好很多。如今,徐逢健的公司总共雇了10个人,2个翻译,1个司机,4个维修工,2个保安,1个厨师。除了翻译,其他都是中国人。他告诉记者,这些“老乡”都很喜欢去中国企业打工,因为他们付的薪水更高。徐逢健说他给员工的工资,比他们在国内的工资高30%左右。这些在柬出国打工的老乡和当年的自己一样,都是迫于生计外出“谋生”,“能照顾就照顾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

(佚名)


标签: 出国劳务 出国劳务信息 出国务工 出国打工 淘金

国外常识»海外生活  最新文章
国外常识»海外生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