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劳动力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

2017-04-28 09:45:37 中国国际劳务信息网 点击数:761


  中国一冶是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冶先后在津巴布韦、南非、尼日利亚、利比亚、法国、荷兰、德国、科威特、也门、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余个国家承建了数百项冶金、工业、民用建筑、道路桥梁、能源、市政基础设施、机电等多个领域国际工程。累计出国劳务3万余人次、贸易出口额近10亿美元。

  2001年,中国一冶进入孟加拉国,负责建设的摩哈卡利高架桥是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第一座高架桥,被誉为“中孟友谊之桥”。高架桥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达卡拥挤的交通,为当地百姓出行带去了便捷,当年该项目就获评“达卡十大标志性建筑”;2015年建设完成的孟加拉国达卡地下管网工程为当地百万用户解决了生活用水,被亚洲开发银行评为南亚地区核心示范工程,作为典范在南亚地区大力推广;2016年,中国一冶在孟加拉国正式成立了分公司,稳固深化该区域,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力争新的项目开花结果。

  2004年,中国一冶在印度注册公司,拉开了12年冶金产能合作大幕。先后在印度建设了ISPAT 项目、印度ESSAR2200立方米高炉安装项目、印度国家钢厂IISCO项目、印度电钢220万吨钢厂项目等11项冶金领域项目,其中印度ESSAR高炉工程荣获中国优质工程(境外工程)银质奖。

  中国一冶进入印度市场十余载,从传统劳动力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让印度分享中国的技术红利,享受到相比欧美企业更低的价格和并不比欧美企业差的技术与管理,为中国一冶能立足印度市场找到核心竞争力。印度JSW钢厂专家评价,中国一冶能从西门子、澳钢联等世界一流企业竞标中胜出,多项节能、检修技术创新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一冶“走出去”的思维在变。“过去我们是将大量技术工人带出去,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工程多是中国工人带着当地人干活,中外员工比例1:9。”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走出去”发展过程中,中国一冶始终坚持与当地居民互利互惠的理念,积极为当地人民谋福祉,大量招募外籍高级管理人才和劳务人员,不断提高了外籍员工对公司认同感和荣誉感。用“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精神凝聚中外情谊,多年来在印度、巴基斯坦、科威特、马来西亚开展了捐赠助学、技术培训、走访慰问、国际残奥会公益等活动,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搭建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占江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一冶海外业务迎来快速发展,短短3年时间,完成EPC项目建设和工程项下贸易超过8亿美元。他说,“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需求较大,而这些都是中国一冶的优势产业,“走出去”有利于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对当地而言,不仅可吸纳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活力,还能有效填补产业空白。

  中国工人手把手传授巴基斯坦工人技术。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佚名)


标签: 出国劳务 出国劳务信息 传统 输出 技术 转型

行业动态»劳务信息  最新文章
行业动态»劳务信息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