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打工挣外汇 农民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

2010-11-17 22:34:37 四川在线 点击数:537


   11月9日,曹阳春从山东济南坐飞机回到四川。这个遂宁鑫华建筑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带着一百多号四川老乡,在中国水电七局京沪高铁项目部修铁路。回来时,他特意把“中国水电京沪高铁十大优秀农民工”的红本本带在身上向家乡父老汇报。

   曹阳春刚下飞机,手机就响了。原来是项目部领导打来的,关切地问他是否安全到家。他感到特别温暖。

  曹阳春和他的老乡们第一次修铁路就遇到了世界技术等级最高、质量要求最严的京沪高铁。在中国水电七局京沪高铁施工区近两年时间里,他们干了技术含量最高的两项工程:轨道板制造和轨道板铺设,精度达到正负0.1毫米。

  临走,曹阳春没费什么周折就把所有费用结算完了。在京沪高铁,高峰时每个老乡能拿到3000来块钱,一年平均下来也有两三万,都是按时发的。

  但他还是感到了一点遗憾:由于一时没承接到同类高铁轨道板制造合同,他们又要另寻活路,“可惜了,我们是熟手,在京沪高铁创造了全线最高月产量记录……”

  这个遗憾很快就消失了。现在,他又在水电七局亭子口施工局联系上了业务,从事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和安装。

  近年来,中国水电七局每年吸纳的农民工有2万多名,比职工还要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命运和央企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些农民工从过去的靠体力的简单劳动,到现在依靠技术和管理赖以生存,活跃在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风电等领域,或在国内打工挣钱,或漂洋过海“打洋工”。

  2003年以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引领下,中国水电七局组织农民工漂洋过海。如今,中国水电七局在国外的农民工每年平均保持在2000多人,挣回的外汇(工资)达1.5亿元;国内农民工每年平均超过2万人,工资超过4亿元,农民工每年工资总收入在5亿元以上。历经8年“洗心改面”,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约三分之一的成为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各级管理人员。

  中国水电七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文说,作为中国水利水电领军企业和综合性大土木企业,有两个特点决定了必须善用善待农民工,一是要向高端技术管理型企业发展,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拥有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专业合作伙伴,再好的设计蓝图也要靠一大批具有一定技能的能工巧匠去实施;二是四川作为劳务大省,在“两个加快”历史进程中,国有大型企业有责任带动农民工就业致富,央企有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2010年11月,中国建筑业联合会公布“2010年中国建筑业100强”,中国水电集团七局有限公司以综合效益显著位居第7位,该公司职工1.4万多人,总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据记者调查了解,中国水电七局从2005年营业收入50亿增长到2010年100亿,在职工人数相对稳定(增加的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引进高端人才)的情况下,农民工成为创造GDP的血肉和骨架。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王辉给记者算了笔账:国内2万多农民工以人均月收入2000元计算,一年就是4亿多元;国外项目的农民工按2千人计算,平均每年赚取的外汇折合人民币1.5亿元,全部农民工光人工费就5个亿。自2003年起,超过2万人次农民工出国挣到了美元、欧元,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苏丹等国家都留下中国农民工的身影。农民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挣到了“外快”,而且传播了中国文化,进一步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同中国的友谊。

  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和探索者,王辉深知人口红利时代将渐渐远去,企业的发展早已不能停留在靠压低农民工工资这种原始手段上,必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通过组织引导、专业培训、文化熏陶,使他们真正掌握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这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中国水电七局,使用农民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如仅四川眉山和创劳务公司一家,就储备有各个专业工种人才1300多名,农民工纳入各个项目班组,同职工一样使用;二是通过分包外协队伍,进行专业协作,仅锦屏水电站一个项目就有18支成建制的队伍;三是临时雇用。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签订严格的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责任,依法用工,规范化管理。

  有的项目刚开始给农民工办理养老、工伤、大病等保险时,农民工还不乐意,觉得还是拿到现钱心里踏实。现如今他们都明白,这样可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自己的后半生即使不能再劳动创造,生活也有保障。

  作为央企的中国水电七局,农民工和职工一样,人格平等,地位平等。企业为他们搭起的不单是就业平台,还要提供成长、成才平台,使他们成为技术型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培训培养、考试考核取得各类资格证书,执掌各类大型专用设备,如阿海水电站价值800万元的塔机,由优秀的农民工操作。有的农民工通过自学和单位培养还走上技术管理岗位。

  廖虎清,来自四川内江一个偏远山村的农村小伙,经紫坪铺、龙滩、向家坝、溪洛渡等大工程的锻炼考验,2009年5月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台,捧回金光闪闪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中成,这个从革命老区苍溪走出来的年轻人,加盟中国水电七局时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现在刚过而立之年,他已从一名农民合同工成长为机电安装专业骨干,在官地水电站机电安装项目部担任发电机班班长,去年还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毛加华,钢板工,今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工程锦屏一级水电站“建世界高坝,铸水电丰碑”劳动竞赛优秀建设者。

  聂忠全,从京沪高铁到南广铁路,他一直从事架梁工作,勤学苦练,鹤立鸡群,到南广铁路项目不久就被提拔为运架队副队长。

  同时,不少包工头也成为具有一定管理和技术的专业合作伙伴。过去的“泥腿子”如今成为主力军,与企业共同成长。

  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参与了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京沪高铁、南水北调等世界级工程,他们在世界最大的向家坝水电站地下厂房、在锦屏高305米的世界第一高拱坝、在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龙滩大坝拼搏奉献。

  “假如在工地不能加入党组织,希望离开七局时能够给我出示一份证明,证明我在工地这几年遵纪守法……”这是云南糯扎渡水电工地一位叫郑贵成的农民工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他说,即使离开工地回到老家,好给父老乡亲也有个交代,加入党组织是他今生今世最大愿望。 


  11月9日,曹阳春从山东济南坐飞机回到四川。这个遂宁鑫华建筑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带着一百多号四川老乡,在中国水电七局京沪高铁项目部修铁路。回来时,他特意把“中国水电京沪高铁十大优秀农民工”的红本本带在身上向家乡父老汇报。

  曹阳春刚下飞机,手机就响了。原来是项目部领导打来的,关切地问他是否安全到家。他感到特别温暖。

  曹阳春和他的老乡们第一次修铁路就遇到了世界技术等级最高、质量要求最严的京沪高铁。在中国水电七局京沪高铁施工区近两年时间里,他们干了技术含量最高的两项工程:轨道板制造和轨道板铺设,精度达到正负0.1毫米。

  临走,曹阳春没费什么周折就把所有费用结算完了。在京沪高铁,高峰时每个老乡能拿到3000来块钱,一年平均下来也有两三万,都是按时发的。

  但他还是感到了一点遗憾:由于一时没承接到同类高铁轨道板制造合同,他们又要另寻活路,“可惜了,我们是熟手,在京沪高铁创造了全线最高月产量记录……”

  这个遗憾很快就消失了。现在,他又在水电七局亭子口施工局联系上了业务,从事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和安装。

  近年来,中国水电七局每年吸纳的农民工有2万多名,比职工还要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命运和央企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些农民工从过去的靠体力的简单劳动,到现在依靠技术和管理赖以生存,活跃在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风电等领域,或在国内打工挣钱,或漂洋过海“打洋工”。

  2003年以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引领下,中国水电七局组织农民工漂洋过海。如今,中国水电七局在国外的农民工每年平均保持在2000多人,挣回的外汇(工资)达1.5亿元;国内农民工每年平均超过2万人,工资超过4亿元,农民工每年工资总收入在5亿元以上。历经8年“洗心改面”,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约三分之一的成为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各级管理人员。

  中国水电七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文说,作为中国水利水电领军企业和综合性大土木企业,有两个特点决定了必须善用善待农民工,一是要向高端技术管理型企业发展,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拥有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专业合作伙伴,再好的设计蓝图也要靠一大批具有一定技能的能工巧匠去实施;二是四川作为劳务大省,在“两个加快”历史进程中,国有大型企业有责任带动农民工就业致富,央企有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2010年11月,中国建筑业联合会公布“2010年中国建筑业100强”,中国水电集团七局有限公司以综合效益显著位居第7位,该公司职工1.4万多人,总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据记者调查了解,中国水电七局从2005年营业收入50亿增长到2010年100亿,在职工人数相对稳定(增加的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引进高端人才)的情况下,农民工成为创造GDP的血肉和骨架。

(杨华丽)


标签: 出国打工 外汇 农民

行业动态»行业访谈  最新文章
行业动态»行业访谈  热门阅读